English

重视和加强资源综合研究

1998-01-19 来源:光明日报 容洞谷 成升魁 我有话说

党中央已明确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并正在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要求到20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真正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之间的协调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必须根据党中央指明的方向加强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

研究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的优化结合,确保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

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这一矛盾统一体中,资源是个中心环节。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两个基本要素,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结合是人们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关系。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人们有目的地把自然物变换为能满足自身需要的有用物资的经济活动,一方面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各种实物资源,另一方面要创建一个有利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良好环境。

在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结合的过程中,劳动力资源始终处于能动的主导地位。劳动力是劳动者本身具有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智力劳动的消耗在资源开发利用总劳动消耗中所占的比重有迅速增大的趋势。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相结合的资源结构大体上有体力劳动消耗型、资源消耗型和智力劳动消耗型三种资源结构类型。在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资源的结构类型已经历从体力劳动消耗型发展到资源消耗型,当前正进入智力劳动消耗型的资源结构阶段。当前世界上一些工业发达国家正在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并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健全科学管理制度,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物化有较多的智力劳动,企业的管理人员也是一批智力素质较高的劳动者,高新技术产业对自然资源的消耗相对较少,是属于智力消耗型的资源结构类型。

我国当前三种资源结构类型并存,至于如何配合利用这些类型,才能使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的结合达到整体优化,这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对影响资源开发利用的自然条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和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资源的结构类型。我国的自然资源相对紧缺,但劳动力资源雄厚,而且有一支强大的科技队伍,在资源结构类型的选择方面,应注意采用体力劳动消耗型结构类型,有选择地发展智力消耗型结构类型,对资源消耗型结构类型则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和加强科学管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周期比较长,需要编制资源开发利用远景规划,预测一定时期的人口、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要量,选择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良好的资源结构方案,并提出为实现这个方案必须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

保持资源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经济系统良性循环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其实质是保持资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必须把资源开发利用作为保持两个系统良性循环的结合点。

水土、气候、生物等可再生资源的特性、结构和分布主要受区域自然条件的影响,在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存在,构成一个有着内部联系、制约的资源生态系统。系统中任何一种资源的变化,势必影响到其他资源乃至整个系统的改变。例如,山区森林资源的过度砍伐,削弱了森林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以致引起水土资源流失,破坏资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资源生态系统的形成和演变,在自然条件的作用下,其进程是缓慢的,因自然力的重大破坏而依靠自然界的自我恢复能力形成新的资源生态系统的过程也是缓慢的。然而,我们不能过份强调为保持原有资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限制经济的发展,应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建立新的生产力效能更高的资源生态系统,才是积极的环境保护,寓环境保护于资源开发利用之中。

为了保持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以下两项政策。

第一,以农业为基础政策。农业在经济系统中的基础作用,是立足于资源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之上的。资源生态系统一旦受到严重破坏,农业的基础作用便被削弱,甚至消失,进而造成经济系统的失调。执行以农业为基础的政策,必须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深入研究资源生态系统内部的资源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在提高资源系统整体效能基础上,保持资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第二,生产资源优先发展政策。解决我国资源紧缺、资源浪费的问题,必须采取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我国是世界上几个少有的资源大国之一,应加紧对广大山区和海洋资源的开发,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原材料。在节约资源方面,应该优先发展各种先进生产设备,装备各个资源开发利用企业,提高资源回收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还要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各种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石油、电力等农用生产资源,提高资源生态系统的生产率,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调节作用

资源的开发,应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机制在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的优化结合,调整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保持资源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良性循环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市场机制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资源产品价格的形成及其在市场中的波动体现的。当前我国市场上流行资源无价,原材料低价,制成品高价的价格体系,背离了价值规律和市场供求关系的要求,是造成我国资源紧缺、资源浪费、生态失调、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应该开展资源价格形成理论的研究,使价格在国民收入分配和资源供求平衡方面发挥良好的调节作用。

第一,资源价格应体现自然资源消耗得到补偿的原则。当前,自然资源价格的构成和社会总产品价值的构成,只有物化劳动转移价值的补偿,而没有自然资源消耗的补偿,不利于自然资源的再生、恢复和永续利用。自然资源价格的形成,应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地租理论为依据,实行资源的有偿使用,开征资源使用费;自然资源应以劣等资源的开采条件定价,因自然条件差异存在的级差收益,则以资源税的形式收归国库,建立资源环境保护基金,主要用于保持资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保护环境。把资源使用费和资源税纳入资源的成本之中。

第二,调节资源的供需平衡。利用价格调节资源的供需平衡,应该对紧缺资源实行高价政策,限制消费而鼓励增产和发展代用资源;对于富裕资源则实行低价政策,以鼓励消费而限制生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